我所与安徽省淮南市签署长期技术合作协议
通过优势互补 培育新兴产业
发布时间:2003-01-20
| 【 大 中 小 】
2002年12月18日下午,我所与淮南市政府在淮南签署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孙予罕所长和淮南市陈世礼市长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淮南市市委书记陈维席及我所有关专家出席签字仪式。
淮南是一个依托煤炭资源的开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已拥有年采煤2700多万吨和发电319万KW的能力,形成了以能源、重化工为重点,相关产业配套的工业基础。淮南的煤炭资源为安徽省及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多年来,煤炭的利用途径较为单一,主要是直接销售和用来发电,化学工业相对薄弱,尚未在华东地区和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为了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煤电化、建设能源城”的指示,发挥淮南能源基地的带动作用,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安徽省在“十五”规划中将淮南煤化工基地作为重点发展的七大基地之一。为此,淮南市政府积极寻求与国内外院所的合作,引进高新技术。
双方签署长期技术合作协议,旨在利用我所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及其系统,协助淮南企业解决产品升级的技术“瓶颈”问题,发展潜力产品、培育新兴产业,通过科技进步调整淮南的经济结构,同时促进煤化所科研成果的转化。
陈世礼市长在签字仪式谈到: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有雄厚的人才和技术实力,在煤化工、合成油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双方长期技术合作的签署,无疑是给淮南市经济的发展雪中送炭,为淮南市煤化工基地建设锦上添花,双方通过优势互补,一定能使淮南煤电化实现一体化,把淮南建成现代化的能源城市。
孙予罕所长讲到,淮南给我们提供了展示我所成果的舞台,我们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共同繁荣淮南的经济。
2002年12月19日,在与淮南市全面技术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我所与淮化集团签署了共同建设淮化煤基化工新产业示范基地合作框架协议。
针对淮化集团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造老工业基地现状,双方同意在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共建基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入的合作。
为了有效地推进此框架协议,双方商定首先以我所开发的3种工艺开展技术创新中试与示范工程,随着发展再将点变成线,直至形成产业面,带动整个淮南市化工产业的升级换代。
(赵晓红/文 照片由淮南市政府提供)